魏国为什么没有选择重建魏武卒?
三家分晋,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这个时候的魏国主要的就是靠着吴起的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阴晋之战也是让魏武卒一战成名,以五万人对坑秦国五十万人,结果还把秦国打的大败,此后也是在吴起的带领下,一步步蚕食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且吴起也是当了第一任的郡守。当时魏国可以同时几线作战,也都是因为有魏武卒,魏国也是出于四战之地,所以也是一直不停的和别国在打仗,当时魏国可以和齐国,赵国,韩国,秦国等等作战,也是无一败绩。很多人都说如果魏国当时一直把重心放在对抗秦国的话,那么秦国早就被灭了,但是魏国和秦国作战的同时又把矛头指向了中原,和齐国,赵国去打了,也是让秦国得以喘息。可以看到当时的魏武卒有多厉害,但是就这样的军队,到了魏惠王手里也是败完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也是直接导致了魏武卒的灭亡,此后魏国也就没有出现魏武卒了,那么为什么后来不重新建一支魏武卒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体质不一样了,春秋时期都是以贵族体质为核心的,那时候的土地,人口都是属于某些贵族的,但是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而且魏国也是率先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让军队直接归国家统领,也就是说君王才能拥有军队,土地。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军国主义,而这时候土地都归国家所有,那么魏国也是有足够的赏赐给这些魏武卒。但是到了战国中期以后就不一样了,这样的体制已经不新鲜了,没有吸引力了,而且当时的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就已经完全的进入了封建社会,魏国也是开始大量的人才流失。
还有就是无力支持了,战国初期魏国之所以可以支持十万人的魏武卒,因为当时的魏国,确实太强大了,魏武卒其实就是和雇佣兵差不多,完全就是为了利益,在他们眼里只有金钱和权利,魏国一开始也能够给他们提供,魏国也是这一直在扩张,所以能够满足这只吞金兽。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吴起去了楚国,魏武卒本来的战斗力就下降了很多,也是没有了当时的统治力。魏国由于四面树敌,处处被打,国土也是日益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无力支持了。
而且作为全民皆兵的战国时期,其实魏武卒也是不合适的,庞大的军费开支就是最大的问题,除非只有不断地进攻,不断地扩张土地,人口才能满足他们。只要稍微停下来那么这支军队也就失去了战斗力。
一,魏国以重装武卒称霸战国。其时,魏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人才济济。重装武卒需要大量的可选之才,需要大量的钱财和人力物力进行扶持与培养。二,至魏惠王,宠信公子卬,压制庞涓,军政无进取。比及秦国商君变法初成,一战击溃魏国,二战龙贾战死,三战活擒公子卬。魏国元气大伤。三,孙膑用围魏救赵之策伏击魏军主力及设伏马陵道诛灭庞涓及率魏武卒大军,前后不到十年。自文侯武侯及吴起,李鲤,公孙豹等明君良臣呕心沥血创下的大好局面竟然江河日下,丧权辱国,国力巨损,畏秦如虎,国中无良将,朝上无谋臣,焉能重振魏武卒之雄风?不复战国一霸矣!
没钱,这可能是最大的原因。
魏武卒的强大天下闻名,虽然吴起死了,但是魏武卒依然是魏国的王牌,魏国做梦都想重现魏武卒的荣光,奈何实力不允许啊!魏武卒是当时最豪华的重装兵团,养护成本极其高昂,对各国都是奢侈品,何况国力已经衰弱的魏国。
以少胜多的***
前389年,阴晋之战中,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兵团,战胜秦国50万大军,一战轰动天下。进而连续战胜,把秦国逼进狭长的华阴之地,差点灭国。吴起凭借5万重装步兵,百辆战车,3000骑兵,差点灭掉大秦,与后世动不动百万大军对阵的场面比,的确是以少胜多的***。
名副其实的奢侈品
也就是说,魏武卒穿三层甲胄,十二石重弩一副,50支箭矢,手持长戟,腰悬利铁宝剑,一副犀面大橹,随时携带3天军粮。可以说每一名步卒都是武装到牙齿的移动堡垒,抓到这么一名士兵,拔了皮都能卖不少钱。这还只是步兵装备,还有车兵,骑兵,全是重装。这还只是装备,这样的重装军团,训练费用更是高的吓人。
打造这样的一支军队,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就是最鼎盛时期的魏国,魏武卒总量也从未超出20万。随着国力的衰退,魏国已经养不起这样的重装兵团了。
超高的待遇
魏武卒的兵源与其他诸国不同,其他各国是征兵制,魏武卒是募兵制。靠待遇招募来的魏武卒,待遇可以说今天的我看着都眼红。
1、成为魏武卒,就可以分得百亩良田,直接从农奴翻身做地主。当时正处在农奴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期,成为魏武卒就直接跨越了阶级。
魏国武卒的起源,一般认为起自吴起。在《吴子》一书中,有吴起与魏武侯的一段对话,吴起详细分析各诸侯国军队的优点与弱点,最后总结道: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实力要足够强大,自己的防御要无懈可击。吴起强调魏国军队必须要有超强的战斗力,要有“虎贲之士”,要有“力能扛鼎”、“搴旗斩将”的勇士。这些勇士要通过选拔得到,同时要爱惜、器重他们。
吴起所提到的由勇士组成的兵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国武卒”。在魏武侯与魏惠王时代,武卒是魏国得以纵横天下的杀手锏。为什么武卒非常厉害呢?只要看看它的选拔机制就知道:武卒的录取办法,士兵要身装三套甲衣,身背五十支箭,扛一把戈,戴上盔帽,挂一把利剑,携带三天的干粮。在全副武装,超重负荷下,必须要在半天内强行军一百里,若达不到要求,立即被淘汰出局。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拉开十二石强弓的力气。
大家想想,武卒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体能超强的运动员,这样的素质上战场,其威力可想而知。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地理位置非常不利,有点类似欧洲的德国,但是在战国初期能纵横天下,靠的就是高度发达的军国主义与尚武精神。
可是武卒后来衰亡了,衰亡的时间大约是在魏惠王的后期。原因是什么呢?
君山总结一下,觉得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魏国的军事思想出现重大变化,武卒战斗力下降
在魏惠王上台时,魏国的军事思想仍然沿续吴起时代的精兵思路,精兵就是以武卒为主力,重视军队的质量,数量上并不很多,总兵力估计不超过十万人。然而,随着战事越来越频繁,魏惠王与赵、韩、楚、秦、齐等强国不断缠斗,需要越来越多的兵力。在魏惠王发动邯郸之战时,总兵力已到三十六万;到了魏惠王晚期,魏国兵力更是扩张到令人吃惊的七十万。军队人数一多,很明显军队的素质就根不上去了。故而魏惠王时期的“武卒”,其战斗力与吴起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其二,马陵之战,魏国武卒遭到毁灭性打击
荀子曾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齐国的精锐部队称“技击”,遇到魏国的武卒就打不过了。在战国初期,魏国基本上是压着齐国打,魏国士兵打心里十分看不起齐国士兵。